清朝建立并统一全国的过程,与许多人想象中的略有不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清军是一步步征服汉地各省的,各省都有一定的抵抗。然而,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未曾展开过有规模的反抗。
清军攻占京师后,北方各省几乎在瞬间就纷纷投降。地方官员、士大夫、地主等各阶层的精英几乎都迅速倒向了清朝。唯一在这一过程中给清军造成较大麻烦的,是大顺军在陕西潼关和榆林地区的激烈抵抗,这场战斗对清军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然而,大顺军在战败后迅速撤退到长江流域,继续其游击战斗。
当大顺军全力抗击清军的时候,南明朝廷依然坚持着“联虏平寇”的政策,意图与清军合作,共同消灭大顺。然而,大顺军最终失败,清军也随即南下。南明“江北四镇”的守军中,只有黄得功率部仍作抵抗,其他三镇则纷纷投降,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也带领部队投降了清朝。
弘光政权灭亡后,南方大部分地区也纷纷归顺清朝。至此,明朝的官吏、文人士大夫、地主以及正规军几乎都纷纷投降了清朝,汉地几乎已完全陷落。
多尔衮等满清高层没料到局势会如此迅速的改变,因此他们未曾重视汉人抵抗的决心,轻率地发布了“剃发易服”令。虽然这一命令引发了部分汉人的反感,南北各地爆发了一些抗清起义,但这些反抗大多由少数士人领导,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和地主仍然选择了支持清朝。因此,这些抗议很快便被镇压下去。而真正能长期抵抗清朝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南的李定国等张献忠余部和郑成功势力。
展开全文
那么,清军入关后,为什么大部分汉人士大夫几乎不作抵抗便投降清朝呢?
首先,朝廷一旦灭亡,汉人便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中国古代王朝无论多大多强,都是一个整体,中央政府才是国家的核心。一旦朝廷灭亡,就意味着国家的“头颅”丧失,整个国家如同失去了指挥的身体,往往难以自我组织反抗。自秦朝起,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央政府掌控了财政、人事、军事等各方面的权力,而地方则完全听命于中央,地方无权自行组建军队,也没有足够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在明朝末年,皇帝崇祯自杀后,南明的弘光和隆武政权相继灭亡,各省地方势力根本无法集结起足够的战力进行有效反抗,甚至连大顺政权也未能实现有效的抵抗,汉人最后的希望也彻底破灭。
其次,汉士大夫们对历史的了解,使得他们在新旧朝代更替时非常“熟练”。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非常频繁,士大夫们对这种局面十分清楚。一旦新朝建立,文人和地主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旧朝,迅速投向新的政权。李自成入京后,北京的官员几乎全部投降,而北方各省也纷纷表示归顺清朝。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原来的明朝官员以及北方各省官员又开始向清朝投降。对这些士大夫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国家的胜败,而是自己的官职和家族利益,他们总是能在新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大多数地主文人的真正关注点是家族利益,而非国家或民族的兴亡。明末清初,地主文人多数都只关心自己的家族利益,至于国家的命运,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责任感。正如俗话所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明朝辛苦养士两百多年,到头来却未能换来有力的抵抗。最坚决抗清的,反而是一些农民起义军的余部,比如张献忠、李自成的部队,以及郑成功等人。
最后,明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崩溃。在明朝灭亡前,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矛盾,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斗争已是白热化。到了南明时期,这些内部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甚至还出现了文官与军阀之间的矛盾。明朝政权分崩离析,毫无统一战线可言,最终落得被清朝一举灭亡的结局。
总的来说,清朝能够迅速统一全国,不仅仅是因为军事实力的优势,更多的是因为当时汉地的士大夫和地主阶级普遍缺乏抵抗的决心和能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朝廷内斗和民族压迫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与利益,而非国家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